调查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共青团 >> 资料中心 >> 调查研究 >> 正文

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高校帮扶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

文章所在栏目:调查研究 点击数:7795 更新时间:2016/4/1 15:45:31

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高校帮扶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

(原载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8期)

 

 

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而高校所承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命以及特有的人才智力优势无疑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扮演积极而重要的角色,但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建立高校帮扶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社会管理创新对留守儿童工作的影响有积极和负面两种,高校帮扶留守儿童工作也面临联动机制未建立、帮扶队伍不稳定、帮扶经费不充足三大方面的困境,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高校帮扶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应从构建一个帮扶的工作格局、构建一套高校的工作体系、构建一个资金的筹措平台、构建一个网络的工作平台等四个层面来着手进行。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高校帮扶;留守儿童;长效机制;建设探究

1 引言

加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既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然进一步改善群众民生,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顺应农民的新时期的期待,解决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留守孩子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久治安的必然选择。[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 GDP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数以万计的农民工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大量农民工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导致多年延续稳定的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前所有的改变,也由此造就了当前我国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出现的伴随物,由于受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留守儿童群体极有可能将面临被边缘化的状况,本该成为农村大有可为的一代孩子很有可能成面临被掉的命运。能否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留守儿童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性、复杂性、区域性和长久性等特点,从其本质上看,该问题是一个集结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社会进程中多重冲突和矛盾于一身的综合性问题,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不和谐的状况。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多方协同的方式方法去对其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改革目前的社会管理现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用最新的管理方式去解决新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2]

2 社会管理创新对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影响

2.1 社会管理创新对留守儿童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以来,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已经将该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来抓并且采取一系列接地气、有成效的举措。如茂名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把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子弟教育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出台了《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管理工作意见》、《茂名市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建设工作方案》、《茂港区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建设方案》等进行有效的监督规范,并作出了用一年时间在每个县(市、区)和每个镇(街道)建设1所“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决策部署。目前茂名市共建设有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122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变,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很多带孩子到外地读书的务工人员,纷纷把孩子送回家乡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读书。

其次,为帮扶留守儿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当前,不论是中央的主流媒体还是省市地方的媒体,都能对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客观、真实的报导,从侧面折射出从国家到地方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视。各级宣传部门也能围绕主题,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各级教育、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等部门都能组织力量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乡镇、农村及中小学的大力普及监护人的任务职责,宣传监护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常识;各级公安、司法等部门也特别注重强化涉及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的专项宣传,并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同时在农村中小学通过播放教育电影、专题图片展等方式使该专项宣传深入人心。这些都为帮扶留守儿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利于为高校在构建帮扶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建立凝心聚力,提供正能量。

第三,社会各界都广泛参与到帮扶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要立足幸福百姓、化解社会矛盾,从宏观入手并坚持将管群众向群众管进行转变。[3]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了衍生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辈为了城市化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留守儿童却承载了许多同龄孩子没法感受到的离别、孤独和失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权利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关爱;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儿童就是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可以说留守儿童现象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普遍认可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扶。纵观各地帮扶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一些义工组织以及社会热心人士都积极参与到了帮扶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

2.2社会管理创新对留守儿童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单项活动多,长期坚持少。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以来,可以说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都给予较高的关注,不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热心人士,都积极参与了帮扶留守儿童的行列。通过一些新闻媒体的报导,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帮扶更多的是停留在某一项或某一次具体的活动上,活动轰轰烈烈,而很少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不间断的联系,如每周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每月给留守儿童写一封信谈心、每季度全面了解一次留守儿童在校表现情况、每学期陪留守儿童过一个有意义的节假日、每年帮助留守儿童学会一项技能或新本领。这势必会给留守儿童一个心理暗示,我们得到的关爱都是短暂的甚至来帮扶我们的更多是为了到农村走走看看或者做做宣传。而且在一些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经常性会接到各级、各类单位、团体到校开展帮扶活动的申请或者通知,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或者留守儿童正常的学习、生活,势必产生不好的影响。

第二,物质捐赠多,心灵呵护少。当前在帮扶留守儿童工作中,捐赠各类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以及相关助学资金的情况较多,真正能给予留守儿童心理呵护的很少。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可以说在经济上的压力不是最强留的需求,他们最为需要的是大人的呵护、关心,榜样的激励、引导。捐赠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但是这种感受是短暂的、浅显的,真正能激励他们成长成才、自立自强的是心灵的慰藉和呵护。而我们的一些单位、团体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高大上”,通常希望通过捐赠这种能够被量化的指标进行,以彰显帮扶主体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而心理辅导、成才教育、自强激励的成效是无法量化的指标,需要通过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并不受帮扶者的青睐。

第三,挂牌签约多,执行兑现少。当前在一些留守儿童比较集中地农村中小学,受到的关注度较高,前往开展帮扶活动的单位、团体通常较多,而随着加入帮扶工作行列的对象不断增加,收益的学校就会越来越多,这本是一个好的趋势。于是在很多有留守儿童的农村中小学都挂上了“希望家园”、“爱心志愿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帮扶共建点”等牌匾,每次到这些点开展帮扶活动总免不了确定一批留守儿童参加各类爱心签约。按照挂牌和签约的协定,参与帮扶的单位、团体及个人本着有长效帮扶的具体内容和承诺,然而很多单位或团体挂牌、签约后,各种原先协商好的内容、项目并没有得到有效和执行,如爱心叔叔在与留守儿童签约承诺的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学期、每年都有一些基本的职责和义务,但往往虎头蛇尾,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这也势必会影响今后帮扶工作的持续、健康、有序和良性开展。

3 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高校帮扶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困境

3.1联动机制未建立。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而言,留守儿童已经从一个个体问题被上升为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高校的大学生是当前我国社会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有激情,乐于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而且大学生特定的角色必定能成为留守儿童的榜样,激励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然而在实际帮扶中,高校的角色较为孤立,虽有工作热情也有工作力量但是存在的联系帮扶学校、对象有困难,对各地各校留守儿童的情况不了解,开展帮扶工作成效难反馈等不利因素,急需要建立起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市县区共青团组织、各级学校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高效在帮扶留守儿童工作真正发挥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作用。

3.2帮扶队伍不稳定。帮扶留守儿童能够深入和持久开展的重要因素是志愿者服务队伍。高校是一个铁打的营盘,而大学生就是流水的兵,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后续的帮扶工作如何衔接便是当前高校帮扶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大学生志愿者和留守儿童的帮扶对接还是后续帮扶的衔接;无论是帮扶中传帮带还是帮扶工作的延续性都在考验帮扶队伍的稳定有序。如果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忽略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具体实际,势必造成帮扶工作出现间断点、脱落点,进而给帮扶工作和留守儿童带来不好的影响。

3.3帮扶经费不充足。培训志愿者、印制培训教材、购买培训道具、帮扶活动志愿者的车费、伙食费……等等,可以说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现在高校帮扶留守儿童的资助金大部分靠学校共青团的支持,而学校共青团的经费主要是学校划拨的办公经费,能够用于支持单项志愿服务工作的经费是相当有限的。这就导致高校希望将帮扶工作由点到面铺开的时候就存在的眼中的资金瓶颈,致使一些帮扶措施、帮扶工作没法按期高效开展,严重影响了高校帮扶留守儿童的成效。

4 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高校帮扶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

4.1构建原则

第一,突出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的原则。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在构建高校帮扶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上要充分突出社会管理新的主旨目的,切实通过该长效工作机制使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共享阳光,快乐成长。

第二,强化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原则。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帮扶留守儿童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服务社会服务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高校社会声誉获得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认可的客观需要。高校在谋划帮扶长效工作的机制构建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办学特色,根据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形势和趋势,结合当地社会环境的需求,为地方解决实际问题。[4]在帮扶工作的具体部署中要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地缘优势、人缘优势,深入农村中小学做好关爱帮扶工作,真正突出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

第三,动态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长效工作机制的“长”字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长效机制一经形成,需要相对稳定,以保证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转,长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表明长效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此,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必须要立足于“长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动态管理,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 同时要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帮扶留守儿童工作最重要、最主要、最需要的内容进行体系的结构设计。要坚持一手抓机制的建立,一手抓机制的执行,抓好机制的执行更为关键。就每个服务机制来说,要尽可能明确具体,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力戒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

4.2 构建策略

构建一个帮扶的工作格局: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协调,各中小学配合,高等学校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管理创新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帮扶留守儿童工作不能靠单一的某个部门或者群体,其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里系统工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导功能,将帮扶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范畴,其次教育职能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中小学积极配合,对各地区各校存在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名册、摸清状况,供政府决策和针对性帮扶提供基础依据,再次要强化高等学校在帮扶中的主体作用,最广泛的调动和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在帮扶中起主力军的效能,最后要多渠道、多方法的动员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热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齐参与,真正使全社会都关注、重视留守儿童。

构建一套高校的工作体系:高校党委行政要从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认识参与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在地方影响和声誉的有效方式。要构建起“学校党政领导、共青团组织牵头、志愿者组织协同、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工作体系,在志愿者招募、编印培训教材、组织专题培训、规范帮扶内容、科学筹措经费、多途径立体宣传、由点到面帮扶、及时跟踪反馈等环节上做到严把关、高标准,将大学生参与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制度化、品牌化、科学化,使其深入人心、深入人脑,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构建一个资金的筹措平台:积极争取政府职能部门支持,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希望基金,通过接受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人士的自愿捐赠,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慈善晚会、校友(学生)捐赠、爱心义卖等方式筹集。该基金主要用于高校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施生活关爱、学习关爱、心灵关爱和成才关爱,为他们创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有爱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自强自立、传递爱心和感恩社会。

构建一个网络的工作平台:充分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根据当地留守儿童整体情况开发一个网络化的工作平台,主要包含留守儿童的个人身份基本信息、生活学习情况、结对帮扶信息、帮扶志愿者基本信息、结对双方互动情况、留守儿童转化情况等条目。通过这个动态的、适时的、网络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可以促进帮扶工作更具针对性、直观性,也更加容易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切实达到建立帮扶台账功能、志愿者帮扶登记功能、帮扶信息交流功能、帮扶督查通报功能、帮扶考核功能等。通过该平台对帮扶工作成效进行跟踪反馈,一学期一反馈,使得志愿者能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调整帮扶策略,切实提高帮扶工作的成效。

5 结语

当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而高校特定的优势和独有的大学生资源必定能在帮扶留守儿童,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有所作为进而大有作为。构建好、执行好高校帮扶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让留守儿童在帮扶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林飞. 农村“留守孩子”现状调查[J]. 国教育科研论坛,2011(8).

[2] 宋洁.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海阳市留格镇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 2013.

[3]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

[4]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作者简介:王恒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3-2014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2013WT034)。

(广东省青少年事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供稿)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