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共青团 >> 新闻中心 >> 改革进行时 >> 正文

池志雄:坚定践行群众路线  竭诚服务青年需求

文章所在栏目:改革进行时 点击数:7164 更新时间:2016/8/12 11:15:47

坚定践行群众路线 竭诚服务青年需求

——池志雄同志在广东共青团“两学一做” 及群团改革培训班暨“青年之声” 推进会上的辅导报告

各位团干、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本次学习培训班,一方面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省共青团深化改革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广东共青团系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两学一做”部署的推进会议。同时,还是贯彻团中央关于网上共青团工作要求,推动“青年之声”建设的工作推进会。这两天,我们先后邀请了团中央、省纪委、省委党校的领导专家为大家授课,就团省委当前重点工作与大家做了部署安排。刚才,六位来自区县的团委负责同志也和大家分享交流了各自特色工作的情况。总的来说,这次的培训内容充实,值得大家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

今年以来,围绕共青团的改革发展,我先后与同志们作过两次比较系统的交流。第一次是年初的团省委全会,我作了题为《以“三严三实“精神推动广东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的报告,重点围绕如何正确认识群团改革精神实质、如何清醒认识广东共青团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把握深化改革关键环节等三个方面做了阐述。第二次是在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29日召开的团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我谈了共青团改革的三个意识,介绍了团省委改革的总体思路。这两次交流均是共青团改革的全局性思考,今天我重点围绕如何进一步彰显团的群众性,更好地服务青年方面,谈谈我的思考体会,和大家交流共勉。

我主要谈四个方面:第一是正确认识群众性在共青团改革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第二是各个时期党团高层对共青团突出青年群众性的要求,第三是增强共青团青年群众性的路径,最后是关于新时期共青团服务青年的一些思考。

一、正确认识群众性在共青团改革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我从四个维度来谈群众性对于共青团改革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来看。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我们判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准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特别强调:“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孙中山先生的群众观点也是伴随着民主革命的深入而发展。辛亥革命前,他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少数先知先觉的先进人物决定的。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他转变了这一基本立场,认为“革命和建设非用群力不可”,因而在国民党召开一大时,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最透彻和深刻的,也是贯彻、运用最彻底和成熟的应该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和评价有很多经典言论,他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他还有几个经典的比喻:一是把人民群众比喻成铜墙铁壁。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二是把人民群众比喻为“眼睛”。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三是把群众比喻为“上帝”。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上发表的著名演讲《愚公移山》中特别提到:“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四是把人民群众比喻为“土地”。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后的延安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讲话,说道:“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五是把群众比喻为“水”。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却不能没有水,也永远离不开水。毛泽东同志的成功在于他是最善于依靠群众和最善于运用群众的力量来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共青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众组织,认识、把握群众观,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应该是共青团组织的自觉行动。

第二,从现代政党执政的政治和社会逻辑的维度来看。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的国家,还是资本主义的国家,现代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前提在于为国家的广大民众谋求利益。无论是政党、社团,还是其他的组织,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它能否紧密联系、代表和服务更广大群体。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执政党之一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它十分注重为群众谋福利。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民行动党通过社区基金会在全国办了300多家幼儿园,占全国的总数近三分之二,而且收费非常低,让很多中下层民众的子女上学得到了有效保障。又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香港青协,它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为青年提供了精准服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青年组织之一。它有一个项目是为服刑期满的青年提供免费住宿、心理辅导、就业帮扶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融入社会。可见,这些政党、社团成功的“密码”就是紧密联系、代表和服务更广大群众。

为更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宣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无产阶级运动区别于以往阶级斗争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入党章,作为党的“唯一宗旨”,从此奠定了中共最根本的政治取向。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6月18日关于贯彻群众路线教育的动员会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观点不能丢。”执政党况且如此,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更应如此,需要更加紧密地联系、代表和服务更广大青年群体。

第三,从群团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根本目的的维度来看。要认识群众性在群团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就要深入认识群团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根本目的。对于群团改革,我们有四个判断,一是群团工作实质上是群众工作。2015年7月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讲到,党的群团工作是党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的群众工作,是党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也是一大优势。二是群团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种危险是现实的、每时每刻都存在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归根结底是人心向背考验。做好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当前全党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群团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我们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四个化”的问题实质上是脱离群众的问题。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问题实质就是脱离群众的问题。总书记对“四个化”的表征作了非常精妙生动的描述。“机关化”指的是群团干部自闭于高楼大院,离基层越来越远,离群众越来越远。“行政化”指的是群团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方式、人员录用、干部管理等越来越行政化。“贵族化”指的是过分重视联系明星大腕、社会名流,而与普通群众联系不够。“娱乐化”指的是过分依赖娱乐化、空洞无物的活动开展工作。在“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薄弱的是“群众性”。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现在不是团组织闹独立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独立工作,能不能联系所代表的群众的问题。”四是群众性是实现“政治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群团组织要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为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做贡献。党的群团工作的先进性又集中体现在群团组织承担的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共同奋斗的重大责任。”因此,“政治性、先进性”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群众性”来实现。

第四,从新时期干部培养和成长的路径的维度来看。共青团是党的助手,是党的后备军,肩负着为党培养和输送干部的重要责任。当前,是否能较好践行群众路线,具备较强群众工作能力已日益成为选拔评价干部的重要风向标。可从三个层面来说明:一是群众性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好干部的标准时,他指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好干部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也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作风过硬除了清正廉洁,也包括联系服务基层、联系服务群众。二是增强群众性的锤炼是成长为好干部的根本要求。干部的成长不外乎两大因素,一是个人的努力,二是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作为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个人的努力包括学习和实践这两大方面。到实践中去锤炼,到基层去锤炼,主要是锤炼对基层、对群众的感情,增进对基层、对群众的熟悉了解,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是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三是群众性也是考查、使用干部的重要路径。总书记强调考查干部要有四个观察,其中一个就是“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和情怀”。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干部的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多到基础群众中,多在群众口碑中考查和了解干部”。现在党的组织体系遴选干部的一个重要路径是了解干部的实绩和在群众中的口碑,这是与以往的重大区别。以前确实存在一部分人靠背景、靠关系、多跑动就能比别人晋升快,现在这些都行不通了。作为团干部,我们就应从现在开始,培养对基层、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和群众工作的能力。一个称职的团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朴素的群众情怀和自觉的基层视角,这是共青团的特点和优势,绝不能丢。对基层、对群众的情怀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人说:“对于干部的培养,基层干部靠能力,中层干部看德行,高层干部看胸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人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他的价值观念。对群众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的德行、品格的具体体现。

二、各个时期党团高层对共青团突出青年群众性的要求

关于突出青年群众性的问题一直贯穿于共青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党团高层一以贯之的要求。下面,我分三个时期来阐述:

第一,在建团初期。1923年,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秘书出席了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祝辞中特别指出:“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年来的缺点就是不与群众接近,今后应训练团员到群众中去。”任弼时同志在1926年作的《关于怎样使团的工作青年化、群众化》讲话中,检讨了青年团成立这几年的不足就是工作上没有表现出为青年本身利益斗争及文化运动的成绩。青年团刚成立时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基本上与党区别不大。当时的学生运动,不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的诉求,从而导致很多青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不愿意跟青年团走。针对这个问题,党中央、团中央在1930年的《告青年团书》中指出:“因为青年工作的不充分,从而出现团往往成为第二个党的现象,就是一切工作局限在一般的政治斗争,缺乏青年群众中的特殊工作。”这些论述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团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既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又坚持系统、独立的、具有青年特点的工作,使二者有机结合并恰当选择、合理分配资源和精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共青团的改造和恢复重建期。这一时期正值三十年代中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蓬勃发展之时,青年共产国际六大发布了《青年统一战线的任务》,强调:“要建立这种真正群众的新式青年团就需要根本改造共产主义青年团,需要完全放弃任何关门主义,放弃模仿共产党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在这一背景下,1936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应该彻底改变青年工作的方式,抛弃一切第二党的工作方式,采取青年的、民众的、民主的、公开的工作方式。”1937年4月在陕西召开了西北抗日救国青年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共青团被彻底改造。中国青年运动从此进入了将近十年具有广泛群众性、突出统战功能的特殊时期。在任弼时同志的积级推动之下,中央开始考虑恢复重建青年团,并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提议》。

1947年在西柏坡由刘少奇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上,中央青委书记冯文彬8月28日在大会作了关于建立青年团的专题发言。他认为团应该成为“团结广大青年的核心和中坚,而不是脱离广大青年群众的狭隘的小集体”,“团内的生活应该是民主的、生动的、活泼的,每个团员应该培养虚心、谦逊的品德,为工农大众服务,而不是看不起群众,站在人民之上的‘官’。团更应该成为贯彻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中的得力助手,自己应该首先作为模范。”刘少奇同志听完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连说了几个“好,讲得好”,并指出:“脱离群众是团的致命伤,应该是真正群众自己的、为群众谋利的组织,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建团,建团绝不是增加一批官,而是为群众的需要增加一批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勤务员,训练一批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之后在1947年又开了一个青年工作会,刘少奇同志出席并作讲话,他说:“组织青年团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解除人民痛苦,增加人民幸福,而没有其他特殊利益,团的一切工作,团员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为自己。”“你们组织青年团,要取得广大青年群众、广大人民的信任,就不能有官僚主义的旧作风,决不能站在人民头上当青年官......在人民面前,能俯首,能顾大局,只要是人民利益所在,就勇敢去做,敢于反官僚主义。”他还说道:“青年团要把人民当皇帝,为人民当公差,当长工,立志真心诚意为人民办事情,青年吃点苦没有关系,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好处,要咬紧牙关学习好作风,坚持下去形成好习惯,根据这个方向去做,前途无限。”“青年团实际上也是训练干部的后备学习,训练的结果是成为人民拥护的好干部,但一开始就想当干部就会当不成。”这样的话到现在依然发人深省,假如为了当官而来团组织,确实当不成也走不远。如果在这个组织里面全心全意的工作,一定可以成长成为青年拥护、党和人民信任的干部。

第三,在建国之后。1953年6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了《青年团的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著名讲话。他说:“青年团对党闹独立的问题早已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团的独立工作,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语中的、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为了贯彻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要求,中共中央10月发出《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明确指出:“许多团的干部抛开本身的必要的组织工作、思想工作等而专搞中心工作,损害了青年团更广泛地去联系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的工作。团的这种独立活动,并不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矛盾,恰恰相反,青年团愈能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于青年特点的方法去开展青年工作,就愈能团结更广大的青年群众参与党的中心工作。”这同样具有非常深刻的辩证哲理。根据青年特点抓好团的独立工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青年团“应该更多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来当党的助手,团要经常把青年温度的告诉党,这就是角度,所谓助手,也主要是这个问题。”助手就是要不断地向党反映青年群体的诉求、愿望,这里用了一个“温度”,非常形象、生动。

共青团这段改造、取消、恢复、重建的历史,在共青团的发展史上非常重要,从两个方面给党、也给共青团重大启示:一是共青团组织必须彰显群众性,否则就实现不了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纽带,发挥不了作为党的助手的作用,这个组织存在的价值就会大大削弱。二是共青团还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先进性,否则就难以凝聚和代表青年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宗旨而奋斗。

三、增强共青团的青年群众性的路径

我从四个方面跟大家谈谈如何增强共青团的青年群众性。

第一,直接联系青年是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谈及增强群众性的第一个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团中央的系列改革举措中,启动最快的也是直接联系青年。团中央前不久部署了“1+100”、“8+4”、“4+1”深入基层、直接联系青年的工作要求,这就是贯彻总书记的要求,建立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长效机制。“1+100”即每名专职团干直接联系一百名各领域的普通青年,要求每位团干登陆专门的网络平台,纪实记录联系青年的日常工作、联系的频次、活动的次数以及与青年互动的情况,包括解决青年实际困难和问题等情况。按照团中央要求,须在八月底前完成“1+100”的工作。每名团干部联系的一百人要选择不同领域的青年群众,还要结合所分管的工作和当地青年分布的特点来分配各领域、各层次的青年,避免交叉重复。“8+4”即:机关干部每年在机关工作8个月、在基层工作4个月。目前,团中央和团省委已全面实施“8+4”,下一步便是市一级。“4+1”即:机关干部每周在机关工作4天,在基层工作1天。机关干部每周定期向服务对象报到,这也是团中央今年具体的考核方式之一。此外,还有专题开放日。专题开放日是由团中央提出,从6月20号左右开始实施,今后这项工作要常态化开展,至少每季度一次,不仅团的领导机关要开放,各大行业系统、高校团委等也要开放,所谓开放,不是说让大家来看看你的办公环境,关键是请进来交流,听取青年对团工作的意见建议。

第二,更好地代表青年是时代的选择。在这个日益多元的时代,青年利益诉求和个性发展更加多元丰富,这也对共青团如何更好地代表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群团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和明确的要求。具体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基层和普通青年的代表。习总书记曾说:“群团组织是群众组织,如果‘高大上’的人比例过高,群众就会感觉高不可攀,就会有距离感,隔膜感,那还怎么联系群众。”“群团组织要更多把普通群众中的优秀人物纳入组织,多一点下里巴人,少一点阳春白雪。”总书记的这些指示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根据团中央的部署要求,团的各级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青联委员的构成都要进行调整,实现“团代表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基层,全委会委员百分之五十以来自基层,常委有至少百分之二十五来自基层”。至于青联也是改革的重点,团中央现在的要求是领导干部不能超百分之五,企业家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这就需要我们改正和执行。二是完善团代表常委委员履职工作机制。团代会五年开一次,全委会一般每年开一次,代表、委员平时怎么组织、如何履职和发挥作用,需要建立一整套工作制度加以保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第三,健全夯实基层组织是关键。没有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组织,团的群众性就无从实现,难以为继。总的来说,健全夯实基层组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也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0日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所要求的,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那里,青年工作就延伸到那里。二是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这是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原话。上海和重庆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上海217个街道,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实现街道团委书记专人专职专岗,并且都是按正科级公务员配置。同时,通过减上补下,将机关团市委的编制减少二十多个,全投入了区县。重庆则重点加强了区县一级工青妇人员配备,普遍增加了3-4个行政编制,基本达到了10人以上。没有党中央和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这样的力度和规格是难以想象的。三是有阵地提供服务。这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工青妇三家中,我们的阵地相对较弱。如何通过和其他机构单位组织共建共用阵地,并通过线上倒逼线下,建设更多的服务青年的实体阵地,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这方面,希望各地各基层团组织积极探索实践。

第四,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服务青年解决实际问题。不管干部如何直接联系青年,如果不能帮其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服务他们的刚需,那一切都只是浮云,最后也难以获得青年群众的支持。习总书记强调,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要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要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团组织要努力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深入青年之中,倾听青年呼声,把青年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后面,我会详细阐述如何服务青年的问题,在此不多赘述。

四、新时期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思考

不同时期,青年的成长和利益诉求不同,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探索、实践也不同。革命战争时期青年的需求主要是生存温饱。所以我们看到团一大的章程中很多与争取同工同酬,改善工作条件相关的内容。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最大的需求就是学习成长。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群众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文盲比例非常高。同时,青年在政治上要求成长进步的愿望很强。此时,当时的团中央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扫盲。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时期,青年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主要集中在就业、婚恋、住房以及职业发展、健康娱乐休闲等需求。

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新时期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几点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主要谈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服务青年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成效不显,这仍然是制约共青团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前面,我们列出的一大段建团初期领导人提的要求,归根结底都是“如何提高服务青年的意识、能力和成效”这一个问题。其实在1992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同志,正式把“服务青年”提升到共青团组织战略使命的高度。从十四大到十七大团代会报告,“服务”成为高频热词。四次团代会都分析了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团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升服务青年整体能力、更多反映青少年呼声、拓宽维护青少年的渠道、拓展服务青年的载体”等要求。2007年3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春华同志在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全面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春华书记论述了团干部存在的六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团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的问题,指出了一些团干部“高高在上、工作不深入、不愿意跟青年交流,更不用说和他们建立感情,深交朋友。”近年来,春华书记对团省委工作的批示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字——“实”,即服务青年工作要做实。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需要配合党政中心工作的任务确实很多,因此团的工作战线很长,都要做实做好确实不容易。这里也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段历史。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当时各级共青团组织感觉工作压力很大。1953年,在团的一届四中全会时召开了省市团委书记座谈会,当时不少同志提出,团的工作战线太长,配合太多,难度太大,希望缩短共青团战线,让共青团包干几项专门的工作。后来,团中央书记处经过讨论后认为: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团员青年,所以我们的战线一定是长的,但这对青年干部是没有坏处的,通过广泛接触各方面的工作来了解党政工作,有利于团干部快速成长。既然是助手,我们又是训练干部的学校,那一定在担任团干部的时候就要全方位了解党政工作,这一定是责任重大的,也是很难的。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到今天仍然有意义。现在确实很多基层的同志在想,反正我干不了那么多,就干一件两件事情,干得有声有色,行不行?我认为是不行的。当然,工作是有重点的,不能面面俱到,所以为什么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重温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是要学会弹钢琴。钢琴怎么弹?就是每个键都要摸一下,只是有些键用力大一点,有些键用力小一点。有时候这个键重一点,有时候那个键重一点。我们作为共青团干部,要学会弹钢琴,要科学、正确地看待我们现在工作中的战线很长、压力很大、困难很多的问题。很多人顾此失彼,如果在某些领域的工作是空白的,这一领域内的青年一定感受不到团的存在,没有感受到团对他们的服务。上级组织必须要想方设法为基层团委提供支持,但下级团委不能等靠要,必须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地开展工作。

第二,服务青年要克服四种倾向。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总结指出来的。一是要克服重精英、轻草根的倾向。精英群体数量少、关注度高,做好精英群体工作当然是必须的。但仅做精英青年的工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共青团在努力地服务各类青年群体,但仍有很多青年游离在团的组织体系之外,感受不到共青团组织对他们的服务。我们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广大基层草根青年群体,把更多的工作资源向困难、弱势青年群体倾斜。二是要克服自弹自唱,自娱自乐,隔空喊话,封闭运行的倾向。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也就是要落实总书记所说的“进万家门,结万家亲,访万家情”。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真正把青年群众当亲人,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切实困难和真实问题,感同身受,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既是共青团组织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切入,也是团干部强化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的突破口。三是要克服以主观想像代替群众真实需求的倾向。认真回想我们不少工作都是如此,做自己想干的、干得漂亮的、媒体愿意报道的、领导喜欢看到的和我自己也觉得比较好干的,但实际上青年没有获得感。许多工作确实很辛苦,场面也很热闹,但实际上却对青年受众没有太大的意义。八项规定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同志热衷于策划一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场面活动,而对是否让我们的工作对象有所收益等问题考虑不多。四是要克服以点概面,以服务和维权的个别成功案例来包装整个工作的倾向。每年大家报上来这类文案数不胜数,包括我们自己写的文件也经常用相同的先进典型,全省只有几个个案,然后用于指导开展战线工作。这些材料实际上经不起详细推敲。比如,几亿青年农民工,我们到底能覆盖影响多少?广东共青团有“圆梦计划”,一年帮助一万人求学圆梦,但我们广东有2000万名产业青年,我们的工作如何扩大覆盖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三,服务青年要紧紧围绕青年所急,党政所需,自己所能。紧扣这三个“所”,要把握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一是青年就业创业。在全国的工作考核评价里,考核标准没有创业,但我们经过反复考虑,最后还是将创业列入考核当中。这是因为广东的“双创”工作是全国的风向标,省委对此的部署和要求很具体,各级党政对共青团组织推动“双创”工作的期待也很高。我们的要求是地级市层面必须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县区则结合实际,有条件就多做。就业方面重点要做好“展翅计划”,我们从青年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开始服务,把他们吸引到网络平台当中,并提供其它的成长服务。二是青年婚恋交友。这项工作看起来不是很“高大上”,但却是各个阶层青年的刚需,值得我们为此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做这项工作我们重点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团省委的“粤团聚”平台已经拥有几万会员,但现在正处于瓶颈阶段,下一步怎么做好也希望大家能够提供提宝贵意见。三是青年住房。住房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很多人认为这和共青团没关系,我们也帮不上忙。确实为青年提供产权住房不是我们的责任,也不可能。但根据本地实际利用各种渠道为青年解决阶段性、临时性的住房需求,是有必要、有可能的,也是共青团组织暖人心、赢人心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比如深圳的“青年驿站”项目,为来深找工作创业的青年提供七天免费住房,都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后,去库存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希望各地市特别是珠三角城市在这一块多做工作。四是青少年维权。要扎实推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和预青工作,开展系列帮扶行动,青少年维权关键是要选准青年所急、党政所需、共青团所能的领域。当前要特别做好贫困青少年的帮扶,我省现有2277条贫困村,176万贫困人口。要调研清楚176万贫困人口里,有多少贫困青少年,贫困青少年中有多少是残疾的、患重症的,有多少是留守的、闲散的,有多少人有读书需求的等一系列数据,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群体。

在这里,还和大家一起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服务青年的经典论述。2013年6月2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刘云山等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习总书记专门对团组织提出了要求:“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团组织要努力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深入青年之中,倾听青年呼声,把青年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2015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中央首次召开的群团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群团组织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挖掘服务资源,坚持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工作,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困难群众身上,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只要我们认真慢嚼一下这些经典话语,就会发现,这就是中央对我们最根本的要求。

第四,“互联网+”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最大红利。互联网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共青团组织广泛地、普遍地为广大的青年群众提供便利条件和可能性的机会。为什么说“互联网+”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最大红利呢,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大部分青年都在网上。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部分青年都在“网上”。二是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群众思维。互联网注重用户体验,互联网的产品、平台和企业如果不注重用户的体验,必将失败。互联网也最注重个性化,即我们说的“长尾经济”。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通过信息化手段,无论是新闻还是服务,能够了解每一个个体的独特需求是什么。互联网时代应该说提供的都是群众思维,个性化服务,本质上就是群众思维。三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交的发展使扁平化、大规模的青年服务成为可能。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各种各样的青年网络社交活动和平台,包括一些服务型项目,使我们共青团大规模地服务青年成为可能。

当前,我们必须把握好“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做好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群众工作。而做好“青年之声”和智慧团建工作,是共青团做好新时期青年群众工作的最后机会。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跨界的、扁平的、资源整合的时代。特别是市场主体,都在千方百计地渗透影响,现在所有的服务青年工作在市场上都能找到相应的主体。比如说刚讲的住房、婚恋都有网络平台,要找房子有“售房网”,婚恋有“珍爱网”、“百合网”,就业有“智联招聘网”,“58同城”,不胜枚举。然而市场存在相应的主体就是否意味着共青团难以作为?目前,很多党政的平台已向青年渗透,比如“广东发布”微信平台,包罗万象。我们共青团如果不作为,工作的空间就可能被挤压,共青团组织就会面临被边缘化。“青年之声”是我们共青团做好新期青年群众工作的最后机会,一旦互联网发展起来后,再搭建共青团的青年网络平台就非常困难。比如腾讯推出QQ、微信之后,其他公司再推出第二个QQ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共青团系统很早开始抓互联网工作,譬如“共青团县县上网工程”。但我们以前团的互联网是层级分离、区域分割、战线分设,省、市、县、镇都有各自推介青年关注的内容,共青团互联网工作“分割”、“断联”,各自为战。在这种格局下,面对各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强大的资源整合组织,我们是不堪一击的。全团大力推广“青年之声”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希望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时代建立全国统一的品牌和统一的形象。全省共青团系统的顶层设计由团省委领头,各地各级团组织在统一平台的调配下为当地青年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这样的统一平台,把全国、全省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行政资源、发挥团的组织优势,为某一个相对狭小区域的青年提供全面、权威的咨讯服务和具体、迅捷、贴心的落地服务。

团中央、团省委均下定决心要全力推进“青年之声”平台建设工作。现在团中央对“青年之声”工作进行每月考核,我们省的每次排名均会通报省委,任务重、压力大。互联网建设跟别的工作不一样,它是个聚合,能将我们所有服务青年的工作都放到互联网平台。我们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比如关于重症青少年救助的问题,以往我们只关注能救好的病,因为投入太大而不关注那些救不好的病。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思路,一百个人你能做一个就一个,不要说因为做不了一百个,所以连一个也不做。我们要全心全意地、竭尽全力地去做服务青年的事情。“智慧团建”也是如此,“智慧团建”按照团中央的定位是作为团组织体系内管理的一个互联网的工作。“智慧团建”+“青年之声”就是互联网+共青团。“智慧团建”在广州和中山做了试点,团中央前段时间也进行专门的检查、验收和研究,基本上确定要在全国推广。这些都是关于“青年之声”的,我们认为“青年之声”的工作也是一个供给侧的改革。

第五,服务青年要有钉钉子的精神。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定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我们干事、创业就要有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工作的韧劲。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对共青团传统的、对前人留下的好的品牌、好的项目要接续传承。不能每一任都重头再来,觉得沿着别人走的路没意思或是再干也是别人的成绩,只想获得政绩工程,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服务青年的很多工作都要一个一个地做、一届一届地做、一年一年地做。比如“圆梦计划”,从最早的“北大100”做到每年1万人。现在仍然坚持在做,这就需要“钉钉子”精神。在继续推进过程中如何做扎实、做出成效和新意,还是很考验我们的工作韧劲和群众情怀。最近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准备在全国推广农民工上大学的“圆梦计划”,计划每年做到一百万人。可见,扎实“钉钉子”还是会出成效的。

最后有三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践行群众路线,是共青团的安身立命之本。总书记说“正本清源”是我们群团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回归本真,不忘共青团为什么而出发。

第二,共青团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服务青年能否实现重大的突破。每一级团组织在服务青年方面都要去寻求重大的突破。

第三,形成强烈、自觉的群众观念,真正地贯彻群众路线,是共青团干部的重要特点和优势。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内容归根结底就这三句话。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团省委对改革的考虑,可以上团省委的网站,查看我在4月29日在团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的讲话。团省委已经有了对于全面改革的思考,假如要了解我们对群团改革进一步的全面考虑,可以查看我今年全会的一个讲话,讲话已作为密件发到各个县的县、区,各位团县委书记也可以去查看。

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感谢大家!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