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
区域化团建是一项重要的基层团建工作探索。广东省城乡基层团建创新工作模式,由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封闭性团建模式转变为尊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以他为主”的开放性的区域团建模式。原本分散、零落的资源,由于同一根纽带——区域化团建而走到了一起,这种看似普通的集合,实现了多重有效整合,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统筹—培育—下放:老海珠迎新发展
针对城市青年分布特点,以区域化来实现对城市青年的最大覆盖,是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是共青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团组织格局创新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广州市海珠区团委从区、街两级全面推动区域化团建工作,形成一套“统筹—培育—下放”三步走的区域化团建模式。首先在区层面牵头成立海珠地区共青团促进会,随后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率先探索区域化团建工作的落地,为实现从传统以“条”为主的工作方式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化整体推进方式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去城市团组织开展工作,主要还是在相对封闭的单位体系内进行,与属地的街道、社区团组织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资源配置和工作开展很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活跃。
而海珠区在全面铺开区域化团建工作前,先行成立海珠地区共青团促进会,涵盖辖内106家中央、省、市直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加强制度常态化建设,团区委担任会长单位,书记担任会长,分管副书记担任召集人,办公室作为秘书处负责具体工作开展。每年在日常工作经费中划拨经费,加强会员单位的资源整合。其次是加强活动自主化维系。注重发挥成员单位的主体作用,邀请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共同参加,确保“季季有活动,次次有特点”。
目前,80%以上的地区共青团活动由地区共青团组织成员单位自行承办,并涌现出了中建五局广州分公司、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活跃牵头单位。再则是加强“两新”延伸式发展。顺应海珠现代服务业高端高质高新发展趋势,全区累计建立“两新”团组织708家,其中非公企业637家,着力解决对新兴领域青年覆盖不到的问题。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在2014年全国城市战线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各地要适应区域化团建的新格局,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合现有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共青团工作阵地。重点依托街道社区团组织、青年中心、青年汇、亲青家园、青年驿站等组织和工作载体,把更多青年吸引过来,使其成为共青团组织延伸手臂、增强活力的重要依托。而海珠区在区域化团建平台建设方面,牢牢把握优化组织格局,强化阵地建设,强化中心辐射的理念。
依托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老阵地,促进中央、省、市共青团组织与区属、“两新”组织加强联系,为资源下沉街道做好准备。以四元“+”字诀建设全面活跃的共青团:“新媒体+”——畅通沟通渠道。注册区级微博、微信账号5个,建立QQ群、微信群组近200个,聚拢青年粉丝4万人。推送线上版“海珠青年”27期,发布各类信息6000余条,转发阅读量超3万次。开发海珠共青团微信企业号,开展线上线下联动主题活动13次。“公益+”——建立合作联盟。
2015年开展“福袋传城”行动、国际垂直马拉松志愿服务等大型志愿服务40多次,吸引150多家海珠地区单位参与。“青年地带”项目的开展涵盖海珠地区各级合作单位105家。50多家社会组织加入由团区委发起的海珠社会组织诚信联盟。“青年+”——切中精准需求。策划“青年加油吧”社区免费培训项目,3000多名青年报名。组织“海珠青年Young声”音乐节、“仲夏有约,缘梦七夕”青年联谊面具派对等活动,受到地区青年热烈响应。“人才+”——服务青年发展。以“号”“手”和评优评先为抓手聚拢各类共青团组织和优秀青年,近两年,有31个地区单位和“两新”组织参评市、区级青年文明号,27名青年被推选为市、区优秀共青团员。2015年10月,海珠区18个街道实现区域化团建工作100%全覆盖。与2013年相比,目前海珠区青年活动阵地增加93个,区级微信公众号增加青年粉丝1.2万人,区域化团建工作成效较显著。
今年4月份,团省委池志雄书记在前往海珠区琶洲街道调研广州市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再次着重强调:做好广东区域化团建,一是要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突出直接联系服务广大青年;三是要突出覆盖工作空白薄弱点。
对于海珠区基层团建工作来说,强基层、 聚资源、定机制、强队伍、拓阵地、创品牌,以五维工作法打造触手可及的共青团,已然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干部力量和工作保障。如何更加突出街道团工委的堡垒作用和枢纽功能,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健全和完善在团组织领导下的,由青少年服务阵地、各类青年社团和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等有机结合的工作网络,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形成网格化管理、阵地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功能化发展的区域整体性工作格局,是接下来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百县千乡”示范:锻造暖心团建
相比起城市街道基层团建,农村的区域化团建工作显得更为复杂多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村的新情况新事物不断出现,使共青团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广东农村青年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最前沿,青年外出学习、务工比例较高,在沿海地区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新一代的青年农民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断增长且复杂多样。相对其他群体的青年工作而言,我省农村共青团组织体系仍不完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的干部队伍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团员队伍。部分农村团组织在满足青年的文化、知识、技术、信息的需求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在履行自身职能,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帮助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上,与青年的要求和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团工作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矛盾,针对以上林林总总的问题,农村团建工作要找准团的工作方向和有效载体,结合当地特色,寻求区域化、特色化的突破。
2015年,响应团中央要求,广东省在农村基层团组织中广泛开展“百县千乡”分类示范创建活动,以此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区域化团建和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汕尾市以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为工作目标,通过贴近农村社会所需,锻造暖心项目金招牌,区域化团建工作迸发出了青春活力。汕尾市在区域化团建构设方面,通过“服务走进去”和“服务走出来”相结合的方式,全方面打造暖心工程。对于“服务走进去”,尤其是针对农村“三留守”突出现状,组织镇、村团组织,大学生和志愿者开展各类关爱活动,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贫困党员慰问,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专题活动,鼓励各级各类团组织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帮扶暖心服务项目百花齐放。对于“服务走出来”,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推动各镇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特点,打造一村一品的优势项目,推动农产品与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的挂钩;并借助市青农平台资源,利用22名青农会员自身的企业资源优势,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技术、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在强化基层团组织枢纽作用方面,汕尾市也一直力争将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覆盖到“神经末梢”。
一方面,强化已建团组织的团建基础。严格按照乡镇团委组织格局创新要求优化团建基础工作,全面整顿和规范镇直属团组织建设,加强县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工委建设,建立区域化运行管理机制,筑牢了农村团组织的团建基础。另一方面,组织针对摸查结果,延伸农村工作手臂,对乡镇青年聚集较多的工业园区,以及“两新”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功能性组织中,因地制宜建设团组织,采取独立建团、企企联合、村企联合等建团形式,力争实现团组织全覆盖。
筑牢根基,盘活资源,画出最大同心圆
海珠区和汕尾市较为成功的区域化组织团建告诉我们:只有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基层,把联系的纽带系在基层,使顶层的关注变成普遍的关切,使顶层的设计变成基层的自觉,我们才能真正保持政令畅通,真正实现与青年的紧密联系。在这个城乡青年活力迸发的国家,既有雄心勃勃的集体意志,也有日益多元的个体诉求,既有高屋建瓴的国家战略,也有具体而微的基层治理。而基层枢纽型团组织的意义在于筑牢根基,盘活资源,同时凝聚共识,在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中培厚更多人能够生存成长的土壤。
在这个求取最大同心圆的过程中,区域内各级团建组织领导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整合。通过建立组织载体,可以打破各区域内组织之间的分隔,在团区委与各区域团组织之间形成制度性的联系,充分整合各级团组织的领导能力,使团建工作协调开展;区域内各类团组织和团员的意志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区域性团建工作作为实现团内民主的载体,使同一地域内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团组织在这个载体中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而凝聚各单位团组织和团员的共同意志;区域内各类政治资源和设施资源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区域化团建工作格局的建立,为社区内各类资源的整合搭建了平台。高校、企业、社区都可以利用整个区域内的各类设施积极开展团建活动,丰富团员的生活。每块小的区域都能汇聚起行之有效的能量,那么各城乡团组织作为枢纽连接起来的广袤天地,就可以将优质的服务辐射到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描绘出共青团与青年紧密相结合的活力蓝图。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