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魏铭
共青团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作的正常运作和进一步发展始终都离不开与社会频繁的物质、信息和文化交流,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通过整合使之成为推进工作的强劲动力。在当前的工作中,可供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发利用的工作资源有很多,关键在于高校团组织对资源整合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整合资源能力的大小。
梳理定位,有效激活内外部资源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资源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部分。内部资源主要是指广大团员青年和已有的、健全的校内共青团组织体系。各级团组织既说广大团员青年学习、生活、成长的场所,又是高校团工作能够实现上传下达、及时反馈和调整改进的主要渠道,团员青年与校内共青团组织体系应该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体资源和基本资源;内部资源还包括校内兄弟部门和院系提供的人才、场地、设施等,以及学校特有的校园精神与校园氛围,这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精神条件与工作资源,也包括高校所在的城市提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
目前,有不少高校团组织对自身资源认识模糊,对工作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出现了诸如在制定实施团工作计划时不注重与校内其他部门沟通、关起门来搞建设,造成部门功能萎缩、失去团组织应有的活力的情况;或者是过分强调工作独立性与部门地位,对内当不好教学工作的辅助、管理队伍的生力军,对外起不到服务院系长远发展大局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全学分制的实行等新情况,高校共青团组织原有的依托班级团支部为工作基本组织单位的运作格局正发生变化,原本稳固的高校团基层组织体系正面临着体制改革的冲击。新时期高校团组织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组织覆盖,同时也要包括对青年学生的工作覆盖、活动覆盖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增强。强化基层团组织为学生服务意识,通过服务青年学生达到凝聚青年学生,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的目的。
把握好团组织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势下,高校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贴近学生、动员学生、团结学生、组织学生等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以素质拓展为舞台,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工作职能。当前的高校团组织,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化“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已经根据自己渠道,形成一张完整的服务建设体系。但是在力图把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凝聚大学生成才进步的纽带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好高校团组织与其他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团组与其他学生组织的关系。可以尝试将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团组织开展工作有力的臂膀,形成新的共青团工作支撑点,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工作覆盖面,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团组织在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素质拓展中的重要作用。借助他们的优势,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时期的探索、创新,使团的活动形式从集中、统一、大型的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的形式转变,使团的领导方式从一般号召、行政指令为主向政策服务、思路指导、典型示范、考核推动上创新。
二是要顺应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趋势,积极处理好团组织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高校共青团工作逐步社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团的工作内容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来确定的;团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包括在校大学生,还包括接触和影响到的其他青年群众;团的服务体系社会化,不仅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开展活动来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同时也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和改造社会。所以,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要学会处理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首先要树立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意识,以服务树形象、获资助,特别是要突出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服务功能,让地方政府及有关行业认同团组织,得到其支持和援助,才能有利于资源整合;在引导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强化学生的作为意识和效率观念,将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深化社会资源整合,引入社会资金来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好铺垫。其次,是要注意不断增加和拓展服务社会的形式和渠道。在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基地和社会化服务基地的建设,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推动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活动的深入开展。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工作实践中要认真面对社会环境、教育体制、青年群体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工作运作模式,积极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团委副书记,思想政治学教授)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